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农业新政
“两会”农资话题:摆难题助脱困
发布时间:2014-03-14 08:51:11 浏览次数:7271

             关注政策关注舆情 

  “两会”有多少话题与农资密切相关,如果仅从代表委员提交的议题与讨论的字面上看,相关者寥寥。但用心思考,排在2013年“两会”统计出的第一、四、五、十一、十三、十五位的热点话题都与农资相关。一个行业从高处连接着中国经济最根本的粮食安全问题,从低处维系着八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其跨越幅度之大,可能是很多产业无法比拟的。因此,“两会”与农资的关系太密切了。 

  近几年来,“两会”上引人关注的不再只是政策一个方面,舆情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对于农资行业来说,相关政策确实存在,但大多已不是直接政策,而是间接政策,其影响以复杂、综合的方式对行业产生导向。而舆情成为对农资行业影响越来越大的力量。任何一个能引发舆情的相关事件,都会对农资行业的产品生产甚至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建议农资行业在通过“两会”感受政策导向的同时,还要把注意力放到舆情上。 

  化肥热点 

  再吁肥料立法 

  2013年“两会”期间,肥料立法再度被多位代表作为议案提出。河南交通厅副厅长霍金花、山东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河北硅谷化工董事长宋福如等全国人大代表相继提交了加快肥料立法的议案和建议。 

  提出肥料立法的代表们认为,肥料管理混乱已经威胁到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宋福如表示,目前肥料领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肥料质量不容乐观,一些不法厂家利用有害物质生产肥料,导致土壤产生病菌和重金属污染;二是肥料市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偷减养分,坑农害农时有发生;三是不合理施肥现象突出,在局部地区,化肥过量使用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

  据介绍,饲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现均已制定专门法规,而肥料管理依据的只是适用一般工业品的《产品质量法》,针对性不强。代表们还提出,目前国外多数国家都出台了肥料法规,与之相比,中国在肥料法规体系建设上明显滞后。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武四海首次提出肥料立法,其后呼声不断。针对肥料立法议案,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曾在2011年作出如下回复: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农业部起草的肥料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目前农业部正与有关部门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不过,前述肥料管理条例迄今尚未颁布。此问题依然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谏言出口松绑 

  2012年中国磷复肥行业再度遭遇低迷,在2013年“两会”期间,不少农资行业代表谏言适度给磷复肥出口松绑,给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代表认为,磷复肥产能高度过剩,高额关税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自身发展,最终也会危及农业生产。 

  屈庆麟代表列出四点理由:一是放开出口不会影响国内供应和市场价格;二是中国磷资源优势突出,按储量居世界第一,按查明资源量居世界第二,并且不断发现新矿,完全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磷资源的需求;三是硫资源大量进口,适当出口可以帮助企业消化高涨的生产成本;四是高浓度磷复肥不属“两高”产业,国家不应列为限制出口产业。他盛华代表认为,政府应该对磷矿资源和磷复肥市场做一次详尽的调研,据此制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出口政策。 

  2014年,化肥出口政策相对放宽,是对行业呼声的响应。 

  化肥屡获“正名” 

  2013年“两会”期间,多名政协委员针对当前舆论对化肥的片面指责予以反驳。 

  李毅中委员认为,一斤化肥合理使用是三斤粮食的效益,如果片面指责化肥,不使用化肥,那么粮食产量可能会大减,甚至回到过去贫困、紧缺、饥饿的状况,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针对“中国化肥减少40%,而粮食产量不会减少”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该说法指我们能意识到施肥方面的浪费,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化肥的转化率,避免浪费,那么是成立的;但如果以目前粗放的施肥方式,减少40%的化肥用量,粮食产量肯定会下降,这种说法就值得商榷。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晓声委员认为,化肥、农药对粮食增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牛盾委员呼吁,不要把农资妖魔化,化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植物营养或矿物营养,是不可取代的。农家肥数量有限,转化慢、效率低,必须使用化肥。政协委员们对化肥行业健康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农药热点 

  防控农药污染 

  “毒大姜”、草甘膦废液“偷排门”等事件让民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农药行业。2013年“两会”有委员提案指出,减少因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特别关注农村土地面源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黄巧云指出,近年来,农田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量不断增加,在很多农村的田间地头,可看到堆积的废弃农药瓶,残留在瓶中的都是浓度极高的农药,一旦流出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多位政协委员同时也对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给予了正面评价。可以预见,在今年“两会”上,农村污染、土地保护等议题将继续引发代表委员关注。 

  建设现代植保 

  植物保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建设“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现代植保非常迫切。植保防灾减灾,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 

  去年,来自农业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就如何加强食品安全进行深入讨论。在本次“两会”上,涉及食品安全、农药安全使用的话题必将引起关注。 

  期待生产机械化 

  农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也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和规模推广的物化载体。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农民种养意愿、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方式大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折。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着种植品种间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研发能力弱等问题,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一个过程,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全国政协委员刘凤之也提出加快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建议。水稻、玉米、棉花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如何快速发展值得期待。 

  种业热点 

  育种商业化难题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要求科研院所退出商业化育种领域,转向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实施进展缓慢。 

  去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分析指出,当前商业化育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育种的商业性和公益性在实践中难以划分,科研院所退出商业化育种领域存在实际困难;二是受传统育种科研体制制约,民族种企短期内还难以扮演种业创新的主体角色。 

  部分委员联名建议: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种业科企合作发展。整合现有种业科技资源,按照研发、转化、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原则,探索组建大型科技研发联合体或科技型企业集团。 

  二是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对种业科技中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主体作用,支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基础。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建立商业化育种研发机构,加大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培育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 

  三是国家应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加强企业和科教单位面向主产区共建育种研发、繁育平台和基地,同时加强科教单位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 

  四是进一步健全促进农作物商业化育种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科企合作利益分配指导原则,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国家新品种交易平台,制定科教单位育种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相关政策等。

  在种子严重积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主体的转型,也是种业必须面对的。今年的“两会”将拿出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值得期待。 

  转基因的产业化 

  转基因作物解禁问题讨论热烈,多数委员认为,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中国当然不能落后,但转基因产业化应该持谨慎态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农产品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但主要是种植转基因棉花。中国及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生产都持谨慎态度。我们国家的基本态度与其他国家大致相同:首先,转基因育种是当今人类生命科学的前沿,任何国家都不能落后,所以要努力往前赶;第二,转基因农产品能不能以商品食品进入市场,政府要有非常严格的监管,如果没有十分安全的把握,政府不能审批;第三,农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是否为转基因产品要有知情权,选择权交给消费者。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国,但美国转基因农产品没有标识,因为他们认为FDA有足够的自信让消费者吃上安全食品。但是,中国强调一定要有标识。 

  根据农业部近日发布的《2014年农业科技教育与环保能源工作要点》,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基因重大专项深入实施。对于转基因优质棉、抗虫及抗旱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的培育要加快,也要推动产品研发、安全评价与品种审定的有机衔接。在转基因主粮产业化问题上,中央的基调是:技术研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要谨慎。不难预见,转基因话题依然会是今年的“两会”热点。

 

版权所有 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协会 鄂ICP备14002251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江汉北路5号泛悦南国中心二期T2栋 电话:027-85796306 QQ:2787343683 传真:027-85796306 技术支持:捷讯技术

流量统计: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32号